作為商家的我們任何一個節日我們都不能錯過的,來看看
“520”諧音“我愛你”,正是這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情話,讓5月20日也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商機。對于素愛借助節日宣傳促銷的電商們來說,“5·20”是促銷廝殺的絕佳時段。玫瑰訂單增長迅猛、巧克力熱銷、賓館爆棚,不論是朋友圈里轉發的甜蜜告白,還是熱銷的各種小禮物,都已經成了這個“節日”的標配。
品牌在節日做傳播,是借助節日里所有人都主動參與的流量,來做品牌的大面積傳播。因為平常日子里,調動這樣龐大的人群是很難得,需要更高的成本。
成功的“人造節”
節日不求多,關鍵在制造起全民性的購物狂潮。
根據國際購物中心和國家零售聯合會的報告顯示:節假日網上銷售額占全年網上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。想想一年里的節假日屈指可數,但是就這些天已經能拿下全年四分之一的市場江山。并且根據ecricle機構的調查,超過40%的營銷人員認為,在節假日進行郵件營銷,能至少增長10%的銷售額。
“520網絡情人節”是一個受眾非常廣泛的節日,也是互聯網“造節營銷”的成功案例。一方面,“520”取自中文諧音,屬于中國獨有,寓意直白簡潔。另一方面,“520”是由年輕人提出、商家推波助瀾而成的“人造節”,它結合了互聯網浪潮,吃喝玩樂樣樣都有,形式豐富多彩。
打開電腦和手機,隨處可見的都是各種商家和金融機構打著“告白”的旗號在做各種促銷和活動,販賣各種“愛情”產品。很多實體店商家也是不甘落后,商場、蛋糕房、中西餐廳等門前,都貼上了介紹520活動的海報,促銷、贈送、抽獎、優惠券、浪漫表白……吸引了不少小情侶前往消費。
消費者愿意為“愛”花錢,追求生活儀式感,也愿意為促銷花錢,用低價享受高品質產品或服務?!皭矍榻洕北簧碳一娱_掘?!?20”線上線下消費熱潮成為節日主題,不斷刷新著消費記錄。
沒有差異化的節日營銷
然而任何事物都抵不過時間的反復沖刷,消費者也是喜新厭舊的,他們對于商家的“造節營銷”已經疲憊不堪。
營銷者不辭辛苦地翻看著萬年歷,標注好每一個可能產生熱門話題的節日,撰寫著每一個可能產品爆款的營銷方案。這就是當下互聯網人的節日執念,無關于群體情緒的釋放,無關于傳統文化的沉淀,也無關于人與人心理上的交集。
盡管“節日”本身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但由于營銷內容同質化的愈加嚴重,導致消費者越來越疲態和漠視。即便短期內能夠增加銷量,但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的話,其實只是一場聲勢壯大的吆喝而已。大量同質化的造節活動,沒有體現出足夠的差異化,也就無法給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理由。
傳播媒介決定人們的語言環境,而互聯網時代媒介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傳遞的信息無限碎片化。碎片化的表現方式局限了人們的情感表達,互聯網移動端的移植則進一步弱化了媒介所能傳遞的內容承載量。幾層過濾后,互聯網能夠傳播得,也就只剩下情緒。
當所有公司都服下了互聯網營銷的毒藥,當互聯網營銷都搭上了“節日營銷”便車,當這個時效性的理念被當作習以為常的工作技能之后,每一個節日都是對公眾情緒的一種透支。
運營人試圖制造氛圍,用情緒去裹挾大眾進入自己設定的世界,卻也在同樣的情緒裹挾下不自覺地扮演了公眾情緒傳聲筒的角色。于是所謂的營銷,所謂的技術活,正在迅速地媚俗化,迅速地用力過猛,迅速地完成過氣。
當互聯網人回過神來時,他們已經沒有臺階可下了。舉目四望,滿滿都是那些勇于顛覆的營銷探索者的尸體。資本寒冬帶來的壓力,讓他們不愿意去支付嘗試的代價,于是堅守自己的陣地,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老路上——就算沒收獲,但也不會摔倒很慘。
觸動心弦才叫營銷
一般來說,在市場激勵機制的作用下,簡化會節約成本,夸大會增加可讀性,而美化則會獲得更多正面的反饋。有時候掙脫固定思維,反其道而行之也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很多人做營銷都有這種心理:以為感動了自己,就能感動用戶,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。一次走心的營銷不僅僅是給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,還應該獲得消費者的情感認同。
2019年,成功的營銷案例已經和“購買行為”脫鉤,轉而講起了“故事”,比如小豬佩奇過大年電影推出的預告《啥是佩奇》,中國銀聯云閃付推出的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轉賬》。前者直接讓電影票房大賣,后者將廣告拍出了電影的厚重感,成功出圈引起全網討論。
“520”與愛情息息相關,而對于“愛情”話題,第28屆金雞獎十佳短片《靜音》是這樣講述的:《靜音》既沒有贊揚婚姻和愛情的美好,也沒有一味地展現生活中吵架爭執的灰暗時刻傳播負面情緒。它選擇將當下人們的生活壓力和焦慮情緒融入一個特定的場景,展現愛情雙方因為缺乏溝通而導致矛盾爆發最后重歸于好的過程,提出了“靜音式愛情”的概念,并且傳達了“看清生活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”的正面情緒,引起了大批觀眾的共鳴,達到了品牌的傳播效果。
事實上,人們擁抱節日,也就是在擁抱社交。有共同的情感基礎,才有共同的話題,人們才會認可品牌。
做營銷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宣傳品牌或者宣傳產品,但人們往往會陷入這樣一個怪圈:廣告傳播本來就是企業之間進行競爭的一個手段,當競品企業都在節日做傳播時,出于競爭原因,自己也要做,不做,就是在喪失競爭機會。而在當下的營銷環境中,我們對節日營銷的態度或許應該改變了。如果只是不斷地在重復,那么寧愿不做,也不要硬把品牌和節日形成聯系,倒不如按照以往的步調,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,至少這樣是沒有反作用的。
520各行各業都是怎么做活動的吧